1. 首页
  2. 交流园地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交流园地

孙学龙谈梁家河读后感

  • 来源:西北政法大学
  • 发布者:
  • 浏览量:

读《梁家河》的一点体会

           校友办   孙学龙

5月2日上午,记述习近平总书记7年知青岁月的《梁家河》一书在西安举行了首发式。当天下午,李平安书记就安排我和《梁家河》一书的统筹编辑、陕西省人民出版社总编、79级校友宋亚萍取得了联系,拟邀请她回母校参加5月3日,由学生处和团委组织的《梁家河》读书会活动。

如果说到关于《梁家河》的阅读学习,我们学校应该在全国都可以数第一的。

5月3日我们的读书会结束后,校友总会又按照李书记的要求,给全国近40个校友会分别寄送了《梁家河》书籍,在全国的西法大校友中掀起了读《梁家河》,学习梁家河精神,不忘初心,努力前进的一个学习热潮。

《梁家河》一书主要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时的工作生活,再现了总书记由一名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历程,同时,也真实的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梁家河》仅仅10万余字,不算是大部头的书,而且用词朴实无华,更像是拉家常式的平实记述。但其中却充满了哲理,让人读得难忘,每一句都有思考,每一段都有启发。

正如封面上的那句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历次活动,都和群众有关,都和人民有关,都和普通百姓的需求有关。比如: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等,比如,总书记反复提到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重要论述,这些无不源于他在陕北七年与乡亲们一起吃苦流汗的特殊成长经历;无不源于习近平总书记上山下乡时所产生的深厚的“黄土情结”。可以说,梁家河的这段经历,铸就了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并成为他执政以来始终坚持的目标和追求。

这一段时间以来,读了很多次,感受很多的,但实际上,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黄土地情节”以及与梁家河群众之间,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淳朴深厚的感情。

这种精神,这种感情,让我想到了我们西北政法大学的十数万校友所拥有的特质。我们学校从建校以来,始终立足西北,有70%的毕业生都奋战在祖国的西部,这些西法大人,都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付出,默默奉献,都在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而这些校友普遍来自于最基层的民众,又或者工作生活于普通的群众中,这些校友们或有过生活的困苦,或经历过工作的艰辛。

而这样的经历,正是西法大人普遍拥有的人生财富。我们学校的育人理念是“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 为什么是“平民情怀”,因为,我们的校友大都来自于人民群众中,我们自然要回到人民群众中去,有了这种情怀,我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校友一定会走的更远、走的更高。最近几年的实际情况,也说明了这一点。

过几天,我们的暑期边疆校友访谈活动,也是想在慰问探望校友的同时,挖掘西法大校友扎根边疆,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真正为人民办事,为群众着想的这样的一批普普通通、默默奉献的校友的事迹。

前几天,到深圳佛山参加了我校81级校友、广东开放大学副校长孙平老师的新书《青春的念想——西北政法大学劳改法专业学子访谈录》的首发式及读书会活动,座谈中,校友们也不断的提到西法大校友们 “专业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为人诚实”的特点。而且书中所采访的20几个校友则都是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才接受的采访,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普通,不值得书写,没有东西书写,但实际上,我在读《青春的念想》这本书的时候却常常被我们校友们平凡的事迹所感动。杨校长为这个书写了序,有几句话,就是对西法大校友的特质做的最好的评价和总结:“我们的传统是摒弃精英傲慢,置身普罗大众,感受平民疾苦,接蓄天地正气。我们的学生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创造不平凡的业绩,这是西北政法大学的传统,也是西北政法大学的灵魂,我们为能够培养出这样的学子感到自豪。”

从这个角度上说,其实,我们西法大人,早早就已经在践行“梁家河”精神,并因为这样的精神,让西法大学子能稳健踏实、不折不挠,不断的走向人生巅峰,走到历史的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