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交流园地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交流园地

王创洲谈学习梁家河的心得体会

  • 来源:西北政法大学
  • 发布者:
  • 浏览量:

审计处党支部书记讲党课材料

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感

        ——王创洲

今年学校党委在对处级干部培训期间,我有幸拿到了《梁家河》一书。一开始我只是随便翻翻,看着看着,每一个字里行间就把我渐渐地吸引了进去。于是,在工作间隙,在下班、在饭后,我一有空就赶快看上几页。就是利用针脚时间我读完了这本书。

说实话,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关中人,我对那个年代发生在农村,对也有知识青年下乡插队在我们村所发生的事情记忆犹新。二是对这本书中描述的、真实发生的艰难岁月感同身受、感慨万千。三是对知识青年习近平在陕北延川梁家河长达七年的下乡插队期间所做所为表示由衷的、发自内心的敬意。四是对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殚精竭虑领导全中国人民从屈辱苦难中一步步迈向自由光明有希望的新生活的来之不易感慨万千。五是对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中国发生的新变化和十九大描绘的新蓝图、新希望的中国梦的美好憧憬。六是对十九大后全国上下团结紧张、追赶超越的新时代、新征程、新动能感到一种新时代的紧迫感和强烈的、光荣的使命感。

小时候,关中人由于生活的自然条件较陕北地区来说还是很优越的。村里有智障的、肢体不健全的男人找媳妇就有人从陕北介绍过来的情况。七十年代关中大多数人已经能吃饱饭了,甚至有的能吃上纯麦面馍了,同习近平插队生活在梁家河吃酸菜都稀奇的日常生活有着明显的正差距。我们村的七八个知青中劳动怕吃苦、挑肥拣瘦、脱离群众、经常回城的情况,更是和习近平长期扎根农村、带头吃苦耐劳、苦干巧干的插队状况迥然不同。

读了这本书,我体会到了真实、平凡、接地气。习近平同志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来到了梁家河下乡插队,从15岁到22岁,七年的青春岁月都是在每一天的平实无华中度过的。从语言不通、不会洗衣做饭,到满口土话、自带针线包、自己做饭,从不会干活、群众不认可,到和群众拉话话、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一天天过去,一步步成长,无不体现着青年知青习近平一心一意扎根农村的决心和日常生活的真实与平凡。

读了这本书,我体会到了青年知青习近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胸怀为民造福的远大抱负。从插队时一箱箱的书、30里地借还书、自制油灯夜读古今中外名著,从一封封入团入党申请书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从抽调担任社教干部冒政治风险增产粮食到带领梁家河村民修水坝、办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办代销点、铁业社、缝纫部等多种经营致富脱贫等一件件、一桩桩事情,无不体现出青年知青习近平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无不体现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务实担当、为民谋福的初心。

读了这本书,我体会到了伟大出自平凡,实干才能兴邦的道理。梁家河的艰苦岁月磨练了青年习近平,给了他真实与自信,给了他树立人生目标的根基。“贫贱忧戚、玉汝于成”(张载语),七年的砥砺打磨,孕育了“与群众心连心共患难”的思想根基,梁家河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起点、实践起点和情感起点。体悟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们要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增强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按照总书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苦干巧干,为新时代的中国梦发一份热、出一份力。

注:在2018年7月11日机关党委支部换届会议上发言稿。                              二〇一八年七月十五日